什麼是語言發展遲緩(DLD)?孩子為什麼有語言發展遲緩?
語言發展障礙(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, DLD) 是一種影響兒童「理解語言」與「表達語言」的發展性困難。許多家長常有這樣的疑問:
- 「我每天都跟孩子說話,他怎麼還不會說?」
- 「長輩說長大就會講了,是真的嗎?」
- 「他好像聽得懂,就是不開口,為什麼?」
其實,目前並沒有單一、明確的語言發展障礙成因,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。
語言發展障礙成因是什麼?四大層面一次看懂
科學研究顯示,即使兩個孩子有相同的智力與聽力,甚至相似的家庭背景,他們的語言發展仍可能大不相同。有些智力障礙的孩子語言能力表現比預期落後許多,然而,也有些智力障礙的孩子卻比預期意外地好。這代表:語言發展障礙的成因並非單一病因,而是可能來自多個風險因子交互作用。
以下從四大層面解釋 DLD 的可能原因:
1. 生物層面
包括:基因、腦部結構或功能差異。研究指出,密集且適切的語言訓練,甚至能改變兒童的大腦灰質結構,顯示大腦具有可塑性。
2. 認知層面
包含:記憶力、語音處理、學習速度...等方面的特質。這些內在功能會影響孩子學習語言的速度。
3. 行為層面
孩子在語言表現上的具體困難,例如:詞彙少、沒有句子的組成、理解指令有困難等,這是我們觀察到的語言表現。
4. 環境層面
包括:家庭語言互動、家長教育程度、早期照顧品質...等。環境可正向影響所有層次,是我們能主動改變的關鍵力量!重要的是:環境不只影響語言,也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結構與發展,是最容易被改善,也最有影響力的因素。換句話說,好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補足弱勢!
語言發展障礙需要診斷嗎?標籤有幫助嗎?
當然有幫助!「診斷」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目前的挑戰、決定需要哪些支持,但我們也不能僅靠標籤。每個孩子的語言障礙背後,可能有不同的風險組合與歷程。
這也是為什麼語言治療師在進行評估時,會觀察語言能力、認知能力、學習方式,甚至家庭互動。診斷並不是要「貼標籤」,而是:
- 了解孩子的困難:主要影響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是什麼、孩子學習的動力是什麼
- 找出需要的支持或治療:家庭支持度、是否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早期療育
- 制定最適合的學習方式:孩子的個性及特質、平時在家是否能配合照顧者練習
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,而不是只依賴一個診斷名稱。
那我可以怎麼幫助我的孩子?
如果孩子被評估有語言發展遲緩,不代表他學不會說話,而是需要更多時間與適合的學習方式。而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語言老師!
以下是日常生活中家長必做的六大語言刺激技巧:

在了解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與可能的影響後,許多家長會想知道:「那語言治療師可以怎麼幫助我的孩子?」、「跟一般陪玩陪讀家教有什麼不同呢?」
語言治療師會如何進行治療呢?
其實,臨床上有許多經過研究支持的專業介入法,語言治療師會綜合考慮學生的語言特徵、語言障礙的嚴重程度、語言功能其他相關的因素(例如:聽力障礙和認知功能)、文化背景和價值觀、學習風格以及溝通需求,來確定哪些方法和策略對特定學生有效。
一、治療師導向
語言治療師選擇治療目標和使用的教材以及強化的物品。
1. 練習法(Drill)
治療師以明確的方式引導孩子,提供一個刺激(例如:圖片或詞語),並要求孩子說出正確的回答。每當孩子反應正確,就會得到鼓勵或獎勵(如:口頭稱讚、小貼紙等)。這種方式結構清楚、重複率高,能快速幫助孩子建立新的語音或語言形式。
2. 遊戲式練習法(Drill Play)
和練習法相似,但加入了「遊戲動機」讓學習更有趣。例如:孩子正確說出「襪子」後,可以幫貼紙娃娃穿上襪子。這樣的設計在保持結構化訓練的同時,也讓孩子更願意參與及重複練習。
3. 示範法(Modeling)
孩子先聽治療師或家長多次示範目標句型(例如「貓咪在走路」、「狗狗在吃飯」),之後再輪到孩子練習「像大人一樣說」。這種方法不強迫立即模仿,而是讓孩子在大量輸入中自然歸納語法與句型。
二、兒童導向
語言治療師採用間接語言刺激技巧。
在自然、日常的情境和活動中順應兒童的引導,以促進其語言發展。這些方法通常用於幼兒,但也可調整語言的目標以用於年齡較大的兒童。在上方表格當中的方法就是治療師常會運用的兒童導向技巧喔!
三、 混合式教學法
結合治療師和兒童導向的方法設計。
通常會設計許多非常自然的遊戲活動,同時又能為兒童提供機會,讓他們自發性地使用包含目標語言形式的語句。
1. 聚焦刺激法(Focused Stimulation)
語言治療師在活動中反覆使用特定的詞或句型,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中大量聽到目標語言。例如:在玩車車時,治療師會反覆說「車車出發了」、「車車撞到了」,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吸收句型「......了」或目標語詞「車車」。
2. 垂直結構法(Vertical Structuring)
孩子說出一個簡短的句子後,語言治療師根據孩子的語意再擴充成完整句。例如孩子說:「爸爸。」治療師回應:「對,爸爸開車」→「爸爸開車去上班」這種方式能強化孩子的語法結構與表達長度。
3. 強化中介教學法(Enhanced Milieu Teaching, EMT)
在孩子有興趣的活動中,引導他用語言主動表達。例如:孩子想拿球,語言治療師不立即給,而是延宕等待孩子說出「我要球球」或「給我球」,看情況給予適當提問或示範,也常結合家長訓練,讓家長能在家中延續語言刺激。請注意:不能威脅孩子要講話才可以拿喔!
給照顧者的小提醒
語言發展障礙(DLD)不表示孩子學不會語言。透過早期發現與個別化的介入,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可以進步的。只要及早啟動幫助,每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喔!
參考文獻
Rhea Paul, Courtenay Norbury and Carolyn Gosse.(2018).Language Disorders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.Listening, Speaking, Reading, Writing, and Communicating,51-56.
Focused Stimulation Intervention in 4- and 5-Year-Old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: Exploring Implement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.
Rice, M. L. (2016).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, Nonverbal IQ, Attention-Deficit/Hyperactivity Disorder,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 Cochlear Implants, Bilingualism, and Dialectal Variants: Defining the Boundaries, Clarifying Clinical Conditions,and Sorting Out Causes. Journal of Speech, Language, and Hearing Research, 59, 122-132
American Speech-Language-Hearing Association. (n.d.). Spoken language disorders [Practice portal]. https://www.Practice-Portal/Clinical-Topics/Spoken-Language-Disorders/
周婕絨 語言治療師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