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寶寶說「疊字」好嗎?
面對還在牙牙學語的孩子,您是否會習慣性地說:「來~吃飯飯囉!」、「我們去坐車車好嗎?」很多照顧者其實會刻意避免這樣的說法,擔心孩子學不到正確的詞彙。但您知道嗎?其實「疊字」不只是可愛的說話方式,它還是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,一個非常有力的幫手喔!
生活中,處處是疊字!
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會聽到像是:
- 食物類:飯飯、肉肉、菜菜
- 玩具類:車車、娃娃
- 動物類:狗狗、貓貓、豬豬
- 動作類:抱抱、拿拿
- 身體部位:手手、腳腳、肚肚
- 形容詞:痛痛、亮亮、累累
這些疊字既自然又親切,特別是大人在面對孩子時,會不自覺地使用出來。久而久之,疊字給人的印象就是「幼兒語」、「可愛版語言」。但也因此,有些家長會擔心:這樣會不會讓孩子以後講話講不清楚?或者養成錯誤的語言習慣?
欣怡老師也曾遇過家長在治療室中,一邊聽我與孩子互動,一邊「同步翻譯」。像是我說「車車」,家長就立刻補一句「車子」。有的家長甚至說:「我從來不跟孩子說疊字,其他家人說了我也會馬上糾正!」這樣的擔心可以理解,但事實上——疊字不但不會妨礙語言學習,反而是語言學習的加速器喔!
爲什麼疊字對語言學習有幫助?
當嬰幼兒剛來到這個世界,對語音的處理還在起步階段。嬰幼兒要能從大量的語流中,抓住重要資訊並學起來,大致會經歷三個重要步驟:
- 覺察語音(detection)
- 切分語音單位(segmentation)
- 語音與實物連結(mapping)
🔹 第一步:吸引注意,覺察語音
疊字的語音結構簡單、重複,對還在發展聽覺系統的嬰兒來說,能非常容易被注意到。加拿大研究團隊發現:剛出生1天的新生兒,在聽到疊字時,大腦語言區(大腦左側)有明顯的活躍反應,這在非疊字上則不明顯。換句話說,疊字比起一般詞彙,更容易被寶寶「聽到」而且「聽進腦子裡」。
🔹 第二步:幫助切出詞彙單位
在語音流中,寶寶要能辨認出詞與詞之間的界線,這樣才能正確理解話語的意思。例如「寶寶喝ㄋㄟ ㄋㄟ囉」,正確切分應該是:「寶寶|喝|ㄋㄟ ㄋㄟ|囉」,而不是「寶|寶喝ㄋㄟ| ㄋㄟ囉」。研究顯示,疊字比起一般詞彙更容易被切分出來,也更容易被記住。英國的實驗中,9個月大的嬰兒在聽過一段含有疊字的小故事後,對重複出現的疊字表現出明顯的熟悉反應,但對重複出現的一般詞彙則否。
🔹 第三步:建立語音與物品的連結
最後一步,是孩子將聽到的語音,和看到的物品建立連結(mapping)。研究發現,當研究人員先跟一群平均18個月的孩子介紹布偶的名字,聽到名字是疊字(例如:bobo)的那組孩子,能在後續測試時,更快地在聽到名字後,找到正確的布偶,而聽到非疊字(例如:foonei)的那組則較慢。這表示疊字能較快速的幫助幼兒建立起語音與物品之間的連結,讓他們學得又快又穩!而且,一項縱貫性研究分析了47位孩子在9個月、15個月和21個月時的語言發展,並記錄照顧者的語言使用習慣。結果發現:照顧者使用疊字的頻率,與孩子的詞彙量成正向相關。這意味著,平時多說「車車」、「狗狗」的爸媽,並不會讓孩子的詞彙發展停滯,反而是有助益的!
那,疊字會不會用久了改不掉?
不用擔心。語言就像走路一樣,是一個自然發展的歷程。當孩子語言能力逐漸成熟,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從「車車」說成「車子」、「狗狗」說成「狗」。研究發現,大約2.5到3歲之間,孩子語彙中的疊字會自然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一般形式詞彙。而這時候,照顧者也可以逐漸減少疊字的使用量,配合孩子成長。要注意的是,語言發展順利的孩子,會自然地從「疊字」過渡到一般詞彙,不會一直停留在「車車」、「狗狗」這種說法上。如果孩子已經到了4、5歲,說話時仍大量使用疊字,而且對一般詞彙學習明顯吃力,就建議讓語言治療師評估,看看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或其他狀況。
給照顧者的貼心提醒
如果您本來就不習慣用疊字,那也沒關係;孩子的語言發展只要在正常軌道上,就不需要刻意改變。但如果您是因為擔心「疊字會害孩子學不好語言」而壓抑自己不說——那真的不需要太緊張!
只要適時、適量地使用,疊字可以是寶寶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助力,不是阻力。放心說吧!
參考資料
Casey, K., & Casillas, M. (2022). From doggy to dog: Developmental shifts in children's use of register-specific words. In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(Vol. 44, No. 44).
Gervain, J., Berent, I., & Werker, J. F. (2012). Binding at birth: The newborn brain detects identity relations and sequential position in speech.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, 24(3), 564-574.
Ota, M., & Skarabela, B. (2016). Reduplicated words are easier to learn. 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, 12(4), 380-397.
Ota, M., & Skarabela, B. (2018). Reduplication facilitates early word segmentation.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, 45(1), 204-218.
Ota, M., Davies‐Jenkins, N., & Skarabela, B. (2018). Why choo‐choo is better than train: The role of register‐specific words in early vocabulary growth. Cognitive Science, 42(6), 1974-1999.
林欣怡 語言治療師
現職:板橋真好語言治療所
專長:自閉症、兒童語言治療、兒童構音治療、言語失用症治療、成人失語症、可使用英語 English Speaking
認證:The Hanen Program® More Than Words® 、OPT 口肌定位治療Level I、Level II、LSVT Loud、PECS圖片交換系統 Level I
學歷:
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語言治療與聽力研究所 碩士
國立臺灣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博士班(肄業)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研究所 語言學組 碩士
國立臺灣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 學士
經歷:
臺北慈濟醫院 復健科 語言治療師
臺北馬偕醫院 復健科 實習語言治療師
臺大醫院 復健部 實習語言治療師